教育信息:经验总结:让学生代替老师出题-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来源:
2021-05-28 14:33:57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出题一直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有做题的义务。尽管有些题目学生已经熟知甚至比较熟练,但因为是教师布置的,学生也只能默默忍受。其实,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学着知识,也在默默学着教师的教,他们完全有能力学着老师的样儿出一些基本和简单的题目。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代替”老师出题的机会。关键词:学生出题出镜率出名率出线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题、习题、试题设计的起点应据学生而定,例题、习题、试题的取材可以从学生中来。教师在命题时,应该把来自学生的题目作为题库的重要内容,并让它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信学习的有效手段。
一、练习时,变教师布置为学生出题
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后,教材上有一组题目“在□里填数”。
(12 5)×4=□×4 □×4
8×(25 125)=8×□ 8×□
74×23 26×23=(□ □)×□
a×c b×c=(□ □)×□
教师机械布置,学生埋头做题。在巡视中,教师发现一个学生做了前三小题后就不想再做了,问他原因,他振振有辞:“这些题目都是差不多的!”教师沉下脸,要求他按时完成,学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脸无奈。
另一位教师在让学生练习这一组题目时,发现学生情绪不高,于是及时进行调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当回老师,出一些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来考一考老师呢?”话音刚落,学生立即精神抖擞。有的立刻动笔,有的与同桌交流、合作,还有的窃窃私语:“得出难点的题目,不能便宜老师。”……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出的每一道题,赞扬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位教师发现学生情绪低落之后,并没有理解学生,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而是勒令学生限时完成,使学生感到乏味。第二位教师在学生情绪低落时及时采用有效的调节方式,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当老师出题考自己。学生群情激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出题,希望能够难倒教师,以展现自己水平。学生会出题,也就会做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出题的方式达到让学生做题的目的,可谓匠心独运。
二、整理时,变教师组织为学生出题
教学《小数的整理和复习》。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然后小组讨论:举例说一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最后组织基本练习:(1)0.8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0.30 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化简下面各数。0.060 1.230 0.1020 230.00
……
另一位教师教学时,没有提出整理性的问题,也没有提供基本的练习题,而是在黑板上写下“103.2560”,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会根据这个小数设计出哪些复习题?”由教师出题变成学生出题。结果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
生1:你能指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吗?它们以什么为界?
生2:这个小数怎么读?
生3:103.2560表示什么?
生4:1在()位,表示1个();2在()位,表示()个();6在()位,表示()个()。
生5:103.2560由()个1和()个o.0001组成。
生6:103.2560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为什么?
生7:如果在这个小数后面添上单位“米”,请你填上合适的单位,103.256米表示103()256();其中2就表示2(),5表示5(),6表示6()。
……
第一位教师遵循了单元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先是整理单元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集中进行单元知识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结构系统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训练。然而,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缺乏复习的兴趣,自主性得不到表现,复习的内容和方式往往都由教师设定,学生被教师一厢情愿地拉着齐步往前走。
第二位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小数,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会根据这个小数设计出哪些复习题?”结果学生由这个具体的小数想出了许多复习的内容,在出题过程中同时也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样达到了复习单元知识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复习课有时并不需要设计许多问题和习题,让学生感到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产生厌倦的心理。过多、过细的复习材料反而会牵制学生的活动,抑制学生的思维,减弱学生的兴趣,而较少的复习材料反而能给学生提供很多自主回忆、整理、提问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三、失误时,变教师改正为学生出题
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一位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道题,要求学生说出下列两种图形的倍数关系:
○○○
□□□□□
( )是( )的( )倍。
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不好做!”
教师一看,果然抄错题目了,少画了一个正方形。怎么办?教师灵机一动:“是吗?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
方法1:再添上一个□,□是○的2倍。
方法2:再添上2个○,□是○的1倍或○是□的1倍。
方法3:去掉2个○,□是○的5倍。
方法4:不增加也不减少图形的个数。可以知道,□是○的1倍多2个或□是○的2倍少1个。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而如此精彩的讨论和如此丰富的答案,源自于教师的抄题失误──少画了一个“□”,更源自于教师对失误的灵活处理──让学生帮老师改正。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编写和练习题目的过程,拓展了原来单一习题所不具有的知识和思维功能。
四、测试时,变教师设计为学生出题
我常常让学生提供单元测试的试题,每人每种类型的题目出一两题,然后告诉他们会从这些题目中选择组合成一张单元试卷。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就忙了起来,他们认真谦虚地相互交流,几乎把每一个同学出的题目先练习了一遍。正式考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早已胸有成竹。唯一的悬念是,他们非常想知道自己的题目有没有被老师选中。如果被老师选中,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种“中奖”的快乐与荣耀。这样的测试已经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不可能被学生误解为“老师就想为难我们”或者“老师就想考倒我们”。
后来,看到学生为自己能替老师出谋划策出题而奔走相告的兴奋劲,我干脆把每一单元测试一次分解成每周测试一次,时间也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成10~15分钟,从而增加学生体验快乐的机会。另外,这一小型测试的微型试卷完全由学生轮流出,每次只需出填空题、计算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每中题型只需2~4题。因为题量少,所以出题者需要精选题目,做题者也不感觉疲劳。命题者出好题后由我审查,我主要是控制题目难度,把握题目的知识点分布,以保证测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短、平、快”的自主测试不但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而且还盼望着每周的考试,给学生超越记录或者重新攀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传统的测试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场所中进行,并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规模。在这种大题量、长时间、严要求的考试中,学生普遍心理紧张。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测试,学生自己出题是有效的方法。学生出题的过程,是收集或自编试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同时,把规模由“大考”变成“小考”,最后把每次考的成绩累计成为学生测试的总成绩,可以让学生有心理调整和复习调理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原本对部分学生的补考改头换面成对全体学生的加考,告诉学生这是让他们“刷新”成绩记录而特意破例增加的考试机会,没有考好的能有机会考好,已经考好的能有机会考得更好。
在采用“学生出题”教学策略,以追求最终“不把学生教死”之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提高学生的“出镜率”。放权让学生出题,顺应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本能,学生在编写题目的过程中总想尽量编好自己的题目,其次是希望自己出的题目能被大家所关注。总之,这样有助于提高了学生在集体中的“出镜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提高学生的“出名率”。学生都喜欢在学习中露一手,希望能够“出名”,过一把学习的“明星瘾”。上述提高学生的“出镜率”,无形当中也在提高着学生的“出名率”。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越多,张扬自己“名气”的机会也就越多。让学生出题或置换考题,也是提高学生“出名率”的一种很好的做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独自出题,也可以让小组合作出题,甚至让家长参与出题,一经录用,不妨在试卷题目前打上“××同学(家长)供题”或“××学习小组供题”,让学生看到自己“榜上有名”。
第三,提高学生“出线率”。提高学生的“出镜率”和提高学生的“出名率”,只是调动了学生一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果要维持学生长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学生的“出线率”。一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学习的成功,二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唯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才会体察到学习的价值,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