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教科研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实践研究方案-九游官网首页进入
来源:
2021-05-27 13:00:25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学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实践研究方案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谭君仪
一、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众所周知,凡事有备而来,成功在握。教师教学需备课,学生学习需备学。小学语文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所谓预习,就是指学生预先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能力自学课文,同时能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使其行为指向既定目标,维持调整学习活动,并使之持续下去。显而易见,预习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如果预习的形式、内容、方式不恰当,将对课堂教学毫无促进作用,反而产生反效果。怎样的预习才是最有效的?笔者就此疑问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展开了实践研究。
二、研究对象
六年(7)班学生。
三、研究内容
1.恰当的预习内容。
2.简单有效的预习形式。
四、研究的手段与步骤
本研究以实践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为:
1.确定六(7)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根据老师设定的预习方式进行预习。
3.以课堂反馈为凭据,进行效果分析。
4.总结出有效的预习方法。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对象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例如能用字典、词典理解词语;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重点词的意思;能正确地概括段意;能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揣摸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掌握篇章的结构特点等。尽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他们都进行过这些语文能力训练。所以,在预习内容都是以五年级已有语文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的。
对于预习,历来都存在两种意见:一是课外完成,理由是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堂上完成,理由是减轻学生负担。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比较。
(一)课外预习
预习检查、课堂反馈
1.以书面形式布置的预习作业,100%能完成,而且质量很好,包括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很集中,可是关注点是预习时布置的作业。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很高,但只局限于预习时布置的课后问题。学生思维不能发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生成。当然,教师讲课的热情也大减了。
2.以非书面形式布置的预习作业,只能从课堂反馈上分析效果。从课堂反应上看,学生存在两极的现象非常大。精神集中的只占一小部分,其他的都茫茫然不知所以。因此,教师在课堂操作上很难把握,放慢点,优生感觉不耐烦;讲快点,大部分同学没法跟上。教师左右为难。
结果分析
1.从课堂反馈上看,有理由相信学生书面完成的预习是借助参考书,追求正确答案的。他们的目的是完成作业,并未与文本真正展开对话。因此,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不明显,预习意义不大。
2.非书面形式的预习是无形的,相对来说,检查比较难。从课堂表现上看,更有理由相信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去做。
3.由于新授课前,有的学生已经把课文预习过一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欠缺热情,这也是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
4.教师指定预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学生思维比较局限,除了布置的预习题,其他再没有主动深入了解。
5.从课外调查看,完成书面形式的预习作业,以中等生为参照,他们所需要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的预习的确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综上所述,课外预习,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完成的真实情况。学生的负担大了,同时也没有因此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把预习转到课堂上。
(二)堂上预习。
新授课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